搜索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挽回爱情

如何挽留要坚决离开的回避型恋人

发布时间:2024-03-05 作者:爱尚情感 浏览次数: 【 字体:

如何挽留要坚决离开的回避型恋人

  其实,不论是挽留还是和回避型相处都很简单,我们之所以觉得困难、痛苦,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其中的精髓。

  要我说想挽留回避,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挽留——用正确的方式相处。

  为什么这么说呢?

  在我的概念里,我们想要挽留回避的一方属于医生,两人的感情现状是既定事实的“患者”,如何用药、如何治疗,我们都是要严格遵从流程步骤的,不可听凭心情胡乱操作。

  大多数人往往就忽略了前期关键的“看病”环节,浏览些关于挽留回避的文章,就开始照葫芦画瓢式大展拳脚实操挽留对方,效果却不尽人意,甚至让“病情”变得更糟。

  这样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,就比如:

  感冒吃了治疗胃病的药;

  摔伤用了治烫伤的药膏;

  明明是手疼却医起了脚;

  ......

  可见,和回避型分手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孰是孰非,而是我们找错了病因/用错了药/病急乱投医等等,才导致分手的地步。

  两个人在一起最可悲的就是:鸡同鸭讲。

  你不理解我,我也不care你,两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,各自称王,自己得到了胜利却弄丢了对方。

  我们想要挽留回避的正确流程,应遵循古往今来医者之道对当下的感情进行:

  望、闻、问、切。

  望——【观现状】

  闻——【听内心】

  问——【问不同】

  切——【确病情】

  文章确实比较长,干货也比较多,建议你「点赞」+「收藏」再看,以防止之后找不到。

  (ps:文章最后附上挽留回避型/了解回避型的更多干货)

  ● 望——观现状:

  望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查内容,望诊指医生用眼睛观察患者的面色、神态、舌苔变化等,从而判断患者疾病的寒热虚实,明辩证型再处方用药。

  而我们所对应的“患者”,不是指某个人、回避型的伴侣或我们自己,而是我们和回避当下感情的微妙关系(感情现状),来判断接下来如何‘处方用药’。

  首先,我们需要明辨自己的感情关系处于哪种“症状”:

  有联系方式且日常可以像好朋友一样相处;

  彼此联系方式拉黑删除但是有共同的朋友;

  没有拉黑删除但对方消失怎么都联系不上;

  每种症状其背后都有相对应的成因和病症。

  比如:

  面红目赤、心情烦躁、体格比较壮实的人,可能是肝阳上亢或者肝火上炎;

  如果患者面色恍白而且表现出虚弱的状态,考虑脾阳虚或者肾阳虚所导致;

  如果患者面色萎黄一般考虑脾胃系统疾病,例如脾胃虚弱或者气血不足等。

  试想,

  我们的“患者”(当下感情)为何会是现在的症状呢?

  但无论我们当下的感情状态处于哪种‘症状’,归因于我们还是对方,切记不要对爱情失望,亦或太过于苛责自己。

  要知道大多数和回避型在一起的人都会变得焦虑(ps:回避型的伴侣大都是焦虑型和回避型,但两个回避在一起时,轻度回避的一方也会变得回避,为什么选择两者做伴侣,之前文章焦虑型如何进阶蜕变中有讲到),或许解决焦虑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就是换个安全型伴侣,但我们还是选择留在回避身边,最根本原因无疑是ta们值得,ta们值得我们对这段感情做出努力,我们原因去理性做出分析和判断这段关系,扬长补短。

  焦虑的我们太喜欢从伴侣身上去索取爱,一遍又一遍的去验证对方到底爱不爱我——这显然是飞蛾扑火。

  回避对于亲密关系异常敏感,ta们内心的防线勉强可以容纳自己不稳定的心脏,而面对多疑又粘人的我们早已超负荷,回避恐避之不及。

  或许我们觉得很正常的行为对方会无法承受,但ta们却面不改色,但内心早就地动山摇,纠结矛盾着不知该如何处理,此时就会触发ta们的回避机制,索性就撂挑子不处理了,躲进自己的小黑屋里,任谁敲门都不开。

 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成功拯救这段感情,回忆ta在躲进小黑屋前经历了什么?是什么行为或举动让ta触发了回避机制,想要逃离。

  ● 闻——听内心:

  中医的闻,指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。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、强弱、清浊、缓急……等变化,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。

  我们需要的“闻”,主要是听内心——听从我们和对方内心深处的变化以及真实的声音。

  无论我们现在的心情是不甘心、很生气想打人、还是已经消除了负面情绪,但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挽留对方,拯救我们的感情。

  静下心来听一下:

  ①我们一遇到回型那种懒洋洋惹不起就躲的样子,气不打一出来?

  ——

  听我们:这么一点小事说开了解决了不就好了?唯唯诺诺真让人上头!

  听回避:怎么每次都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,我不想管也管不了,你说的都对!

  我们内心其实是焦虑心态在作祟,对方的行为和处事方式,没有让我们感受到安全;

  回避内心其实比我们更想解决这件事,但是由于幼年经历和生长环境让回避退化了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,ta就像翅膀受伤的小鸟,想飞但没有力量。

  ——

  ②回避可以日常和我们畅聊无阻,但一聊到感情就表现异常不同意和好?

  ——

  听我们:天天和我聊的热火朝天为什么就是不同意和好呢?我做的还不够好吗?你到底是喜欢我还是拿我当备胎/我知道你是喜欢我的,我会等你,你到底是真回避还是渣男?各种想法天马行空。

  听回避:我是喜欢ta的,但是我发现我知道如何去爱,不知道如何做才是ta真正想要的。

  ——

  看吧,我们和回避都有各自站位的角度,学过素描美术的朋友可以更好的理解到,光线角度对于“成品”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 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焦虑型遇上回避型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,我们和回避在一起也就变成了所谓的相爱相杀。

  为什么我们会和回避会相爱相杀呢?

  背景:

  我们和回避型在童年在原生家庭中都受过创伤,看到对方就如同看到镜面的自己。我们从小就容易被忽视,从来没有得到过稳定的安全感。这让我们的内心极度渴望被认可、被爱,以此来更多证明自己的存在感。

  相爱:

  基于我们想找存在感,所以我们在与ta人相处中会隐隐约约多了些许表现欲,在展现我们的过程中,我们的形象就冠上了积极、热情、快乐、正向的光环,这种光环一下子就吸引到了“慕强”的回避,此时的我们就是回避型苦苦寻找多年的梦中情人,开始相爱。

  相杀:

  但回避和我们接触一段时间之后,回避会越发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,发现我们身上并不像起初表现的那样活泼开朗、积极正向,发现我们只是外强中干,并没有ta们所向往的光环。并且我们焦虑的一面会让回避觉得非常的粘人,回避的发现自己填补不了我们的内心的空缺,但彼此的感情又根深蒂固,问题摆在回避面前,ta的回避机制触发,ta躲进了小黑屋任凭我们在门口敲门呐喊,于是“相杀”的戏码上演。

  ● 问——问不同

 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知道,男女思维是存在差异的,我们和回避型也不例外。

  我暂且粗浅地用理智和情绪,来归纳我们和回避的外表和内心。

  回避型依恋者,

  外表给人看起来是理智型的,因为ta从不给人亲近,从不敞开心扉。

  可是,真实内心,却是非常情绪化的。

  焦虑型的我们,

  外表给人感觉是很情绪化,比如热情和冷酷,爱憎分明。

  可是,内心深处的判断标准,却是由理智主导的。

  我们和回避相遇的时候,分明对方就是自己的镜像。如此看来,即便彼此无任何交流,也是正负极般的吸引。

  吸引的原因,双方自己却都无法意识到。

  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两种人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,两者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,ta们相爱相杀,也许是因为ta们童年在原生家庭中都受过创伤,所以看到对方如同照镜子般看到自己,从而产生了一种熟悉感,相互依偎一起取暖。

  ● 切——断病情

  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到了给我们的“患者”(感情)切诊把脉开药,正所谓对症下药,方能药到病除。

  有了以上三步“望、闻、切”的流程,

  就需要我们对号入座,回顾一下我们到底在哪个地方和这段感情形成对抗呢?(把脉)

  思考过后相信我们可以找到和回避为何会造成如今的“症状”的病因。

  那想要成功拯救这段感情与回避和好,应该如何去做呢?(用药)

  1、学会理解

  在望闻问切的流程中,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回避面对我们焦虑情绪、粘人状态持有排斥情绪,但我们也是独立思考的人,我们也不需要单方面的去讨好回避,我们最终目的是让这段感情得以幸福的延续,如果调整过后我们自己的都不开心不幸福了,那还要这个不能给予又需要我们更多付出的吸血鬼(回避)干什么呢?

  但想要拯救我们的感情,我们要利用逆向思维,为什么回避是这种状态?

  之前的爱意都是虚假的吗?

  其实,从事件上也可以反映出我们本身存在的问题,我们不需要去讨好对方,但我们要清楚回避型其实也是受害者,ta们这种“逃避机制”的形成,是基于童年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应激反应,ta们也并非是有意伤害我们。

  2、不去施压

  分手后的回避型前任,像极了惊弓之鸟。

  所有的依恋关系中,回避型是最怕压力的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幼年时期以及成长经历中形成的性格特质:“高回避亲密,低焦虑被弃”,回避害怕被抛弃,但从骨子里排斥亲密。

  真正科学有效的挽留,应该是以健康平等的长期关系为最终目的。

  所以,作为回避型的伴侣,我们应该弱化之前对回避的刻板印象,每个人在自己喜爱的人面前都会下意识的展现出最最美好的一面,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吸引你,想和你在一起,但这种看似“完美”的行为,也为之后感情的变迁埋下了伏笔,成为了诟病。

  我们之所以选择对方,无疑是对方满足了我们对美好恋情的期待,但我们会满怀着这种期待和憧憬去判断衡量对方的一举一动。

  例如:

  “你怎么变了?”

  “你之前不是这样的”

  “你竟然凶我,你之前从来没有凶过我”等等。

  但回避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,当我们用这种固化思维去衡量批判回避伴侣时,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失望甚至可能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,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抑郁。

  所以,我们要尝试着放下对回避型伴侣“你之前不是这样的”刻板、固化的印象,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ta,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同的ta。

  3、自我成长

  回避型慕强已经不稀奇,回避之所以我们在一起就是被我们的“强大”的一面吸引。

  我们会发现回避型已经非常优秀了,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,ta们都不甘人后、遥遥领先,到底我们哪一方面的强把ta比下去了呢?

  ta学习好你比ta更好?

  ta有钱你比ta更有钱?

  No!

  回避内心承受了太多磨难,ta最脆弱最应该填补还是内心的空缺,外在的钱财和虚名,ta都可以削尖了脑袋自己去争取到,但是ta内心的伤痛却是ta自己永远都无法填补的,那是ta的伤疤,一碰就疼,周而复始......

  在回避眼里的“强”到底是什么样子呢?

  很简单,ta没有的你有。

  ①稳定的情绪

  回避情绪是敏感多疑的,甚至可以用阴晴不定来形容,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情绪,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像是炸弹一样,说炸就炸。

  回避型的情绪是动感的,ta们内心波动很大,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,反之,如果你情绪稳定,不离不弃,当回避情绪有起伏时,可以娓娓道来、慢慢消解平复回避内心波澜的情绪,是不是就可以让回避对你刮目相看了呢?

  ② 自信心

  回避归根到底就是自卑,拼命的让自己变好变优秀,以为自己已经变得非常强大把自己保护的非常好了,但被“亲密”触碰的时候,还是会瞬间土崩瓦解,摇摇欲坠。

  所以,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心,不否定我们自已,我们不把注意力过度放在自己的缺点上,而是要放在优点上,我们会变得非常优秀。

  很多不自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不肯正视别人,特别是害怕与别人的眼睛对视,总是闪闪躲躲的,并且说话声特别小,而一旦别人对其说话声音大了一点,ta就会像受惊的小鸟一样,不知所措。

  所以要学会与别人正视,看着别人的眼睛,微笑着与ta们聊天说话,慢慢联系,自信心也会一点点的建立起来。

  要明白回避型真的很崇拜从骨子里透着自信的人,虽然回避型也很优秀,工作或者学业都完成的特别出色,但ta也没有十足的自信,因为这正是回避缺失的部分,相反,如果你从骨子里透着自信,回避型将会不自觉的靠近你,就像自己靠近你也会变成和你一样自信,身上散发着光芒的样子。

  ③社交处事能力

  回避型的人会给人一种优秀、完美无可挑剔的错觉,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方面,尽管ta表现的多么如鱼得水,ta的内心还是会战战兢兢,会设有一层心理防线,只要人们不超越ta的心理防线,一切平静如水,反之,回避就会像含羞草一样,稍稍一碰马上撤回。

  当回避看到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,可以把人际关系处理的其乐融融,让每个人都满意,ta会心生钦慕的,这就是他想寻找的强者。

  回避慕强所对应的点是:

  热爱生活、享受生活的同时,也可以承受生活中带来的突发情况,那种正向的不被凡事所困扰烦闷阳光积极的能量,因为这正是回避型身上所没有的。

  回避和你在一起就像是沐浴在冬日阳光下,我们完成了温暖大地的使命,回避也找到了ta梦寐以求的光明。

  但我们不必讨好对方,太阳不是全年无休,天气也是风雨雷电交相辉映,我们不必委屈自己,回避也会允许我们做自己,回避是重情的人,如果可以ta宁愿选择一人白头到老,但ta身体里的“小妖怪”总是乱折腾,会不时的错误引导ta去验证我们是否是真的爱ta,回避对爱情是迟钝的总是慢半拍。

  如果我们有坚定的决心、耐心,请一定等等ta。

  总之,想成功拯救这段感情自我成长是万万少不了的,一方面让自己变强大增强自身的魅力,另一方面也生成自己真正的光环,满足了回避慕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。

  记住我们是什么样的人,我们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,所以亲爱的,我们要让自己变的更美好!

  4、找到相处平衡点

  当我们能做到以上的几点:(可以站在对方角度真正理解回避型前任,不再向对方施压,拥有真正的光环)遇事以换位思考为先,可以明确表述我们的诉求,我们也不再是赖唧唧的恋爱脑,还是拥有光环散发魅力的人。

  这时,我们和回避的关系会更加亲密,同时也找到我们乐于去做对方也接受的平衡点。

  最后,送给我们回避型伴侣一段话:

  “一段关系里,有耐心比合适更重要,两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,想法、性格都不一样,总会有摩擦和不合适,总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刻,只有对一个人有长久的耐心和温柔,才有一直走下去的可能所以最甜的不是我爱你啊,而是,我对你现在有耐心,以后也有。

  好的感情,不是把TA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,而是让TA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;不是谁改变了谁,而是正视到差异和不完美之后,仍然坦然接受、彼此扶持。"

返回顶部